最近一年我想要把英语学好,到达一个fluent的水平,但是一直没有付出太多的努力。
不过中间一直在看一些语言学习理论的的讲解,特别是講三種語言的日本人 Makoto和Youtube上的语言学习真神,80岁高龄还在学习语言的多语言学家Steve Kaufmann。
直到twitter上突然刷到不少学习的英语的帖子,让我动力又强了一点,又多做了一点努力。
直到三周之前,我看了一个视频,里面说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付费去找一个口语外教,于是我就照做了。
这一个月我付出的努力比以前多得多,如果不努力好像对不起花这么多钱,毕竟是自己赚的。
加上我看了很多学习的视频,我发现好像找到语言学习的本质?
首先,我先说说我的学习英语有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非常容易理解。
我们短时间内尝试去记住的东西都属于短期记忆,而不是长期记忆。
这一点可以用我们小时候考试背单词的例子来解释:当初你早上起来或者前一天晚上背的那些单词,过了几周之后,如果再也没有用到过,你就完全记不住了。当然,那些非常简单、经常用到的单词却不会忘记。
当你多次遇到,并且突然某一天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具体例子联系起来之后,就会真正的记下来。
除了使用多以外,还有一个就是链接。
这里我举一个我认识【punk】单词例子。
我第一次认识【punk】是在动漫《冰菓》第12集。
主角遇到一个穿着punk style的人。这是我第一次遇见punk 那我现在知道punk是一种穿搭方式。
第二次是在《神烦警探》里面Captain Holt对主角Jake说【Punk】,下面字幕翻译你个小混混,就有点类似【该溜子】那种感觉。
第三次就是我第一次听说赛博朋克这个概念的时候,小人物在高度科技社会的故事,他们通常出生卑微,然后某些机缘巧合获得能力,最后死亡的故事,突然和上面的该溜子重合了。
街溜子出生卑微,喜欢在街上兴风作浪,最后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加上punk是一种奇装异服的style,就像孔雀开屏一样,猫咪炸毛一样。
这三次突然让我明白punk的概念,他不是简单的翻译成朋克,音乐风格,穿搭风格。
就像你突然了解了背后的所有文化,然后和自己生活链接在了一起。
永远也忘不掉,因为它极其深刻。
第二个为什么是这样。
我想是大模型原理和这个Steve Kaufmann 他的视频里面提到一些专业学习语言理论给了我启发。
首先在Steve Kaufmann - You can’t get fluent in a language without this的视频当中,有一篇论文提到关于语言的输出(Output)实际上是关于你想说的东西的一个预测。
并且他以前的视频多次提到输入是大于输出的。
而预测和大模型的原理之一相吻合(Andrej Karpathy - Deep Dive into LLMs like ChatGPT )——大模型在预训练阶段的本质就是预测下一个词元。
联想到以前知道的,人类大脑的模式匹配学习机制(我从这个视频知道 學習語言很重要的理論/Comprehensible Input - 講三種語言的日本人 Makoto)。
以及《快思考与慢思考》中的双系统理论。
好像一切都联系起来了。
我们的大脑学习模式是基于模式匹配的,在经过大量的材料输入之后,我们会自动识别到其中的模式,就像大模型在预训练阶段一样。
然后当我们需要输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大模型一样去基于大量输入识别出来的模式(我们看的,听得)去预测下一个要说的词或者句子应该是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训练得足够多了,达到了快思考的级别,而不是慢思考。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快思考其实就像大模型的普通模式——直接、自动化地输出,不需要刻意思考;而慢思考就像现在大模型的thinking模式——需要停下来仔细推理和思考。
当我们刚开始学语言的时候,我们总是在用"慢思考",要先想语法、想单词、想句子结构。但是当我们输入足够多、训练足够充分的时候,很多表达就变成了"快思考"——脱口而出,不需要刻意构造。
这就是为什么fluent的人说话时不会停下来想语法,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大量输入训练出了足够强的"语言直觉"。
这也是为什么不用刻意的去学习语法,因为句子里面本来就有语法,你看的多了,自动就理解了(当然基本的语法规则还是要看看的)。
其实我们平时说的"语感",就是大量训练过后的直接模式匹配的快速思考。你不需要去想为什么这么说,你就是知道这么说是对的——这就是你的大脑已经通过海量输入识别到了这个模式,现在可以直接匹配输出了。
输入的材料从哪里来?我的第一个推荐是YouTube,而不是所谓国内大家推荐的什么【新概念】这些无聊的材料。
可能你根本就不感兴趣,毕竟谁的生活中是这些课本呢?
非常无聊!
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最好的输入方式就是看视频,你平时在b站,抖音看视频,那么可以把你喜欢看的类型使用Youtube平移过去。
看视频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旦你感兴趣你很可能直接就看进去了。
关于难度,首先我要表明的一点是,除非你没有高中毕业,其实你可以不用太在乎该视频的难度,因为只要你感兴趣,你什么都能听得进去。再加上这是视频,并不是文字,你可以看到视频里面所表述的情感及他在干什么。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你也不要慌,如果不是在单个视频中重复出现你也不要在意,因为就算你查了,这个视频看完你依旧会忘。
当然这里还是要说一句,我说的难度指的是用大量专业名词,你需要基本上一个句子你所有单词都需要查询的那种视频,自然不需要现在去看。
Youtube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国内大部分视频的形式前身都是从Youtube来的,所以我们在国内看的视频可以平行的转移相同英文内容的视频。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在国内喜欢看科技测评或者喜欢看美食视频,你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一样的内容,那么在遇到某些你不熟悉的单词或句子的时候,你会自动联想到原来的视频,因为他们表达的差不多是一个意思。再加上你平时接触到的一些你去查过的单词,你会这样的话你就更容易去明白他在说什么,从而你本来就感兴趣,你就每天就可以无痛的去进行大量的输入。
第二个推荐的话就是Netflix或者其他的什么Disney Plus、HBO Max之类的流媒体平台,这些就是电影电视剧的正规资源平台。
当然如果你不想开会员的话,你可以直接去其他地方下载,不过需要自己下载视频下来看,手动去找字幕。
这些平台唯一的好处就是它自带英文字幕,你可以不用去找,并且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看。
但是电影电视剧它有一个缺陷,就是它的对话密度不是那么平均——有些时候完全没有对话,有些时候又特别密集,加上有太多的隐喻,你可能不太清楚在说什么。所以我觉得看电影电视剧的话,比如说你吃饭的时候,或者闲来无事的时候,你可以去看看,毕竟只是放轻松,管他看不看得懂、听得听不懂,直接看就完事了,反正也是增加输入的一种方式。
第三个就是看书。当然,看书更多的是针对你对句子的组成、陌生单词的积累,它会对你构造句子和认识比较高级的单词或者不是很常用的单词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它有一个问题:研究表明,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面会有一个声音去读——就是你正在读的这段话。不过这个问题有一个解决方式,就是听audiobook(有声书)。你可以一边听有声书,一边看书的文本,然后遇到不懂的单词,你去用AI查就可以了。
当然,看书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开始的事情,别说英文原版书,就算是中文书,大家平时又看多少本呢?一年到头能看几本?虽然现在我已经建立起了读书的习惯,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勇气或者说开始的契机的话,其实真的很难开始看英文原版书。
这是我看到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当你在说外语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发音会让你的舌头不在你平时母语发音的位置,就会让你很难受。类比下来就是你在健身房去举一个不适合你的重量,或者说你从来没有做过的动作,这也会让你的肌肉很难受,或者你整个身体很难受。
实际上我们在做口语输入训练时候就是在健身,这么想想是不是更有动力去练习。
自己说不好并非没有天赋,而是你根本不适应这种肌肉切换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跳出舒适区。
大家在健身房是怎么开始的?当然是从小重量开始,先让身体适应,然后再去调整动作,最后才逐渐加重量。
那么换到口语训练里面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交能力,是一种social skills,一种表达的能力。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你连中文都不知道怎么表达某个概念的时候,就算你知道英文怎么说,你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表达过这个概念,在你的大脑里面它还不够清晰。
然后你会发现有的人,他尽管发音不标准,词汇量也不是很多,但是他能表达得很清楚。他会通过手势,会通过很多他知道的单词去表达这个意思。相反,有些人明明知道很多单词,却总是说到一两个词就卡住了,停下来想半天,最后蹦出来的几个词根本没有表达出他原本想说的意思。
所以你练习speaking的时候,你更多的是在锻炼你的肌肉和学会如何表达你自己。那如何学会表达呢?答案就是大量的输入。你听过别人怎么说的,你才知道如何去说,所以输入是大于输出的。举个例子,就像看书和写文章的关系——你没有看过很多书,你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不会太好。
马伯庸在微博上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阅历,他是写不出好书的,尽管他是天才。
剩下的都交给时间吧,就如同大模型一样,数据量到了自然会涌现某种【智能】。
首先我觉得 voice mode,也就是打电话的功能是非常局限的。第一,它不能区别你的发音;第二,它也不能识别出你的错误,因为不管你说什么,它都会回答你一些回答。
就没有什么正反馈。
这点非常重要。在我们学习英文的整个过程中,最好让自己沉浸在纯英文环境里。当然,如果你完全不知道某个概念用英文怎么表达,可以暂时用中文辅助。但只要你知道用一些简单的英文词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就尽量使用英文。
具体来说:
查单词时:让 AI 用英文解释,而不是直接翻译成中文。让它用更简单的英文单词来解释这个词的意思。这样你不仅学会了这个词,还复习了用来解释它的那些简单词汇。
写句子时:先自己尝试写一遍,然后再让 AI 帮你检查语法。我们写英文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训练用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是在实践中掌握语法的使用。
最开始的时候我想着有AI了就可以不用花钱找外教,但后来发现AI有个致命问题:它不会给你真实的反馈。
虽然外教也不会指出你所有的错误,但当你和真人对话时,你能通过对方的表情、反应感受到自己是否表达清楚了。比如你说完之后,外教误解了你的意思,或者露出困惑的表情,你立刻就知道自己的表达有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正反馈。
但AI不一样,无论你说什么,它都会"理解"你,都会给你回复。而且AI根本无法准确判断你的发音是否标准。
第二个好处是花钱带来的动力。
这是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为外教课付费之后,你会更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因为不想浪费钱。当然,这不应该是学习的唯一动力,但它确实是一个有效的推动力。
第三个好处是它逼着你准备话题。
和外教聊天你需要找话题,而以你当前的英语水平,临场发挥肯定说不出什么。但你可以提前准备话题,把想说的内容先组织好。虽然实际对话时可能还是会犯错,但至少你针对某个主题进行了深度训练。课后回顾的时候,你会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语言的习得,最重要的是坚持,我希望我能坚持下去,最后让我的英文Fluent,我还想学会日文和韩文,与君共勉。
然后这篇文章我应该会写一个英文版 但是会写得非常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