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AI 辅助我写代码,我一直在思考前端的路该怎么走。很明显,未来的道路是清晰的——传统写前端一定是会被 AI 取代的。
我们从就业市场就可以看出来,随着人才逐渐饱和,对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没有这么多,然后市场又没有什么巨大的突破,没有这么多需求需要人来做,然后的话工资也是在不断地趋于普通的白领化。
当然 AI 其实还没有真正地传递到下层市场,比如说做一些小程序、做 2B 管理系统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获取到最新消息的能力。但是当这个一旦彻底传递到整个市场,那么对普通前端或者说普通的 CRUD 程序员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我们必须要想想我们的前进之路在哪里。
在 2022 年,在 Meta React 维护团队出身的黄玄(现在去了字节跳动做 Lynx 跨平台全端框架)做了一个演讲,他最后提出了一个暴论:AI 终将消灭所有的程序员岗位,但是会产生出两种不同的岗位:一种是维护系统,走在前沿的系统工程师;一种是做产品,对接用户的产品工程师。
巧合的是,就在那个时候我刚刚被裁,出来准备自己创业(找外包做)或者说做独立开发者,所以准备自己靠做项目活下来。那个时候 Vibe coding 还不是一个事情。
所以我当时也只是把黄玄的话记在心里,没有太在意,只是为了活下去就想着:要不我学点其他的东西吧,只是做前端天花板太低。当然我只是针对我的能力有限,我是没办法做到很底层的一些系统方面的工作,因为以前没做过,现在就很难做到。
这个时候我来到了一个改变我人生的平台——Twitter。我开始在上面关注很多顶级程序员,还有一些已经做了很久的自由开发者或者说 freelancer。我开始观察他们每天发的东西,开始学习。
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他们说:一定要做社交媒体,多发你做的东西,多发你的思考。本身写出来你的想法的过程就是思考整理的过程,更多的是你什么都不敢发的话,别人怎么了解你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信息,然后我就开始在小红书上面发我自己的一些作品,做了一些东西,后面给我找到了很多活,甚至是工作。
这里感谢
等等,很多人给我的思路的转变。
这个就是所谓的 Build in Public,你不仅是 Build your application,或者说是在 Build 你的 Personal Brand。
所以我就开始思考我到底能做什么,然后我就想到我最初的初心:一开始在高中的时候我想做 APP,因为我在贴吧看到有人做 APP 赚到了钱。所以我就在想:要不我就先成为全栈工程师吧,什么都学会一点,毕竟现在有 AI 了,学习很方便。
然后我就慢慢地做,做到后面我就既能写后端、前端、APP、小程序。当然这依托于各种强大的框架,原生的我还是没有仔细学过。
当然这个全栈不是真正所谓的全栈什么都会做,而是什么都会做一点,但是在 AI 的辅助下我可以做到 60~80 分。
2024 年底到 2025 年初,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就像大家所知道的一样,Cursor 出来了。我就开始狂用 Cursor,我的工作范式、工作习惯也全部被改变,这让我效率极大地提升。有两倍效率的提升,但并不像当时网上自媒体吹的十倍程序员那样,我觉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在多个项目上不断地切换 context 并且写得非常好,而且那个时候的 Vibe Coding 还是有一些局限的。
到了 2025 年中,claude code 开始传播,能力大幅度加强,效率进一步提升,我感觉到了 4x 程序员的感觉。
依旧没有所谓的 10x 程序员。
这个时候我又开始思考了,当 Cursor或者claude code 出现的时候我在想:既然我什么都会做了,AI 也能帮我做,那么我是否要学一点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是让自己与众不同的事情,就像前面所说的系统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但是我既不懂底层的原理,也不懂市场和产品的一些底层逻辑,那么我到底适合什么呢?
后面我发现我对设计其实挺有兴趣的,而且我就喜欢设计师设计的一些设计,一些很好看的东西。要不我就去学学设计什么的。
然后我就开始每天逛一些设计网站,一些动效的网站,在 X (Twitter) 上看一些设计师发的作品。慢慢地我也感觉到我的设计美感稍微好了一点,但是我始终感觉中间有一层隔阂,比如说字体的大小、颜色、间距这些到底怎么样才是好看。而且动画的话还是挺复杂的。
后面我发现了一个评奖网站,我发现有很多 Three.js 相关的网站,那我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学Three.js。所以最近我又开始学 Three.js 了,这样确实能让你的网站与众不同,跳脱出来,就跟做视频一样,你就是要搞一些有的没的特效把人吸引进来。虽然我实在是不喜欢那种花里胡哨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没办法,你必须得向市场妥协。
说到这里,我对未来要走的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近 GPT-5 出来了,但 GPT-5 并没有在社交媒体上爆炸开来(没有人吹爆),只是一个渐进式改进的模型。当然这个“一般”是在对比 Claude 4、Sonnet 这些编程模型,说明基于最先进的模型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
好消息是:我们依旧有时间去适应和转型。
坏消息是:AGI 还是很远。
随着 Vibe Coding 的能力越来越强,UI 和前端绝对会合并。
当所有人都会使用 AI 生成 App 的时候,大模型会生成长得一样的东西,什么让你脱颖而出?产品做得非常好?长得好看?
也许你的品味,让你与众不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