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年了,你为什么还在做记账软件?路边的狗看了可能都得摇头。”
大家好,我是Barry,一个喜欢折腾的独立开发者。最近,我终于发布了一个断断续续做了很久的记账App。但当我把这个消息发到网上时,收到的最多的评论就是这句——“怎么又双叒是记账软件?”
没错,他们说得对。如果想靠它赚钱,记账软件这个领域绝对是红海中的红海。别说寻找增量用户了,就算给它加上酷炫的AI功能,可能都救不活。为什么?因为让用户养成一个新习惯,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我明明知道会这样,为什么还要一头扎进去,做这个记账App呢?
我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首先,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靠它盈利。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商业产品,而是一个极其个人化的作品。
这意味着它不会去迎合大众的喜好,它只会服务于我一个人的审美和消费习惯。所以,你不能用衡量商业产品的标准来看待它。因为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目标就不是成为一个尽善尽美的“好产品”,而是成为一个“我用着顺手”的产品。它的成功标准,仅仅是我自己是否满意。
其次,是为了完整地走完一整条独立开发的链路。
很多刚刚起步的独立开发者,一上来就想做一个能改变世界、能赚大钱的App,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一个完整的产品,背后包括了前端、后端、设计、运维、测试、营销、上架等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流程。
如果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这么高的难度,结果往往就是眼高手低,项目永远停留在“新建文件夹”的状态。
所以,选择一个像记账App这样功能明确、相对“简单”的项目,把它从0到1完整地做出来,把所有流程亲自跑一遍——这个经验本身,远比项目最终是否在商业上成功要重要得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执行力。
对于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来说,能“坚持做完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胜利。这个App,就是我与自己惰性斗争后赢得的勋章。
同时,当你带着一个完整的作品去和别人交流,或者发布到网上时,你积累的就不仅仅是技术经验了,更多的是个人的品牌信誉和口碑。你不再只是一个“会写代码的人”,而是一个**“有产品的程序员”**,这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最近,我在看Andrej Karpathy(特斯拉前AI总监)的一个演讲时,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感悟。他提到我们可能正处在“Vibe Coding”(或Coding 3.0)的时代。
这个概念让我意识到,对于记账这种极其依赖个人生活习惯的事情,我们可能并不需要一个功能大而全的“完美”软件。一个为自己量身定做、功能“刚刚好”的工具,反而能带来最好的体验。
记账App本身没有任何高深的技术护城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手头的技术,为自己“手撸”一个呢?这是一种属于开发者的浪漫和自由。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做一个“没人用”的记账软件?
因为它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下载量,或者能卖多少钱,而在于创造它本身的过程。
这个过程,让我完整地跑通了独立开发的全流程,锻炼了我的执行力,并且让我对“创造”这件事有了全新的思考。